每周一书|推荐《抵达美利坚:面向新移民的人类学研究》
每周一书推介 《抵达美利坚:面向新移民的人类学研究》
American Arrivals: Anthropology Engages the New Immigration.
Edited by Nancy Foner. Santa F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3.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体现平等原则的移民法,废除了有关优先考虑原籍欧洲的居民移民申请的条款。这一对所有申请人一视同仁的新移民政策修订实施之后,使新美国人的来源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使得多元文化的创造充满了活力。被贴上“新移民”标签之后美国人口组成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首先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区是拉美、加勒比海地区、亚洲、中东和非洲,而不是先前的欧洲。其次,新移民的到达地也变得繁杂起来。新移民选择安家落户的地区范围极广,既有纽约和洛杉矶这样的大都市,还有位于北美中西部河谷草原区域的小城镇。有些地方的民众几十年来只接触过欧洲和墨西哥裔的定居者,毫无与大规模国际移民打交道的经验。因而,如何借助人类学学科得天独厚的研究工具,来录写和解析有关新移民带来的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戏剧性变化,尤其是新世纪移民数量剧增所引发的旧忧新虑。正如本书主编芳娜(Foner)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田野研究接地气的特质,研究者与移民社区各色人等持久性的接触,以及对于移民现象的全观和整体视野,使得人类学学科在美国新移民研究领域能够扮演与社会学同样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全球化和跨国主义的分析框架内,本书各章作者对移民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批评性的回顾,同时对人类学者的贡献做了中肯的评价,力求为未来的研究设立议程。几乎每一位研究者都强调性别和特殊城市境遇对于理解新移民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查韦斯(Chavez)和赫奇(Hirsch)在他们的篇章中指出:对于移民健康医疗状况的研究必须兼顾美国社会的结构因素(如:不提供医疗保险的部门就业情况以及资金短缺的社区健康体系等等)以及新来移民自身拥有的医疗文化与标准化的美国生物医疗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斯泰匹克(Stepick)通过审视移民子女和低龄移民在学校的遭遇,力图考察自我身份认同和学校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对于学校体验的强烈影响。佩萨(Pessar)的论文着眼于性别与移民之间的有机关联性,而希勒(Schiller)则详尽阐述了跨国主义概念对于研究的意义。两位作者都指出:当代新移民在世界各地建立广泛关系的全新特质,如墨西哥移民在美国聚居地和原籍地之间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多重交流。施维德(Shweder)在全书的最末一章着重探讨了主流社会价值和少数族裔文化观念自由表达之间复杂的伦理意涵。
本书缘起2001年10月(即911发生后不久)在圣塔菲市低调举行的一个名为“人类学和当代移民”工作坊,是迄今为止美国人类学者对来自墨西哥、海地、索马里、阿富汗和其他国家地区新移民在健康保障、教育状况以及少数民族价值观和实践等方面最具前瞻性和公共性的研究成果展示。目前特朗普总统“禁穆令”和“筑墙”等举措已经引发美国族裔政治的空前危机。在这一特殊语境中,本书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必定会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推介
注:本文版权为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